文苑擷英
在接到榆林合力公司關于此次在北國棗業(yè)舉辦的“新聞采風活動”的通知后,當時確實對“新聞采風”這個概念還是挺陌生的,因為之前的工作中沒曾有這樣或者類似的活動經(jīng)歷。所以,從一開始對這個活動還是充滿了期待,想著一定要積極參加,取長補短、學習總結,并從中體會和學習關于一篇完整宣傳(新聞)稿件的形成過程及寫作技巧等。
我想借此活動總結的機會,結合自己的業(yè)務內(nèi)容,談一談自己的一點思考和體會,與大家共分享、同提高。
其一,關于活動本身的感觸:積極踴躍。27號在活動的啟動會上,會議安排參加此次采風活動的與會人員輪流發(fā)言,談寫作方法,談心得體會,談計劃打算等等,暢所欲言、互相交流。從大家的發(fā)言的言語內(nèi)容和會場氣氛,對我來說,均能感受到與會同事們的真摯想法和濃烈氛圍,尤其是每個人對稿件撰寫的方法技巧方面,既有共性的寫作方法,也有各自的個性特色,充分的展示了每個人在稿件撰寫方面的磨煉歷程和情感升華。緊接著,在北國棗業(yè)公司張琴的專業(yè)講解下,我們一起參觀了公司的企業(yè)展廳、產(chǎn)品展廳、生產(chǎn)廠房及辦公區(qū)域等空間,具有紅色意義的企業(yè)展廳、品類豐盛的產(chǎn)品展廳、干凈整潔的生產(chǎn)廠房及緊張有序的辦公區(qū)域,對我來說,確實是一個全新的感觸和認識。同時,這對我們此次采風之收集線索來說,是很重要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因為它直接關系到宣傳稿件一手素材的全面性和客觀性。隨后以公司為單位,每個小組選完新聞主題后,27號下午,我們正式開始了各自的稿件構思及撰寫,一直到28號的晚上。這期間,我圍繞自己的新聞主題,在現(xiàn)有新聞線索的基礎上,與北國棗業(yè)公司的相關部門及同事多次的請教溝通,目的是盡可能全面的、真實的挖掘和整理一些更具有價值的新聞素材,以夯實稿件的基礎、豐富稿件的內(nèi)容。通過此次新聞采風活動,加之平時在稿件撰寫、視頻拍攝及活動組織等宣傳工作的諸多方面受其批評和指導,我覺得這正是對我個人業(yè)務提高的“加強針”和“營養(yǎng)劑”。
其二,關于文章寫作的心得:有章可循。借鑒別人的寫作之法,結合自己的一些思考,仔細琢磨和總結,寫公文雖與園丁植樹育花工作性質(zhì)不同,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。首先是確立主干。園丁植樹首要的是選苗、擇地、栽好幼苗。如果不能科學選苗、因地定植,樹苗將難以長好,甚至難以成活;如果最初未能栽直,以后就會歪斜。寫公文首要的是“立意”,“立意”不準,文不對題,盡管你費盡心機,作出了很大努力,也往往會事倍功半,甚至前功盡棄。文章“立意”要準,必須掌握好以下幾點:確定好文章的種類;準確地判斷形勢,把握好領導、組織和會議的目的和意圖;正確分析聽眾、讀者的身份、閱歷、文化及知識構成,要因受眾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寫作方式和寫作風格。其次是設計定型。要使公文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,文章的整體結構和段落層次就必須嚴謹、清晰、富有特色。大的段落之間猶如樹木的多個主枝結構,要利用時間先后、空間順序、因果條件、重要程度等邏輯關系,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;各段落內(nèi)的各個小點,就像是樹木主枝上的分枝,也得相互關聯(lián)、層次分明,形成一個有機的單元結構。然后是加葉添綠。好的樹木,枝繁葉茂。多數(shù)公文也是如此。公文的枝就是結構和觀點,公文的葉就是用來說明觀點的事例和數(shù)據(jù)。公文既要有“骨頭”,也得有“肉”,好的公文一般是既有“骨頭”又有“肉”。用來說明觀點的事例和數(shù)據(jù)不在多而在精。無論是歷史上的事例和數(shù)據(jù),還是現(xiàn)今的事例和數(shù)據(jù);無論是國內(nèi)的還是國外的;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,都要能充分地說明觀點。最后是錦上添花。萬木皆有綠,好樹花不同。好的文章必須“錦上添花”。文章的花,就是在文章的關鍵之處,在最能體現(xiàn)觀點的地方,點綴上具有韻律、富有哲理、精彩易記的句子。寫作者可以引用前人名言,可以引用有關領導的精確論述,也可以引用群眾的鮮活語言,還可以自己獨創(chuàng)發(fā)明。文章有了“花”,便會進一步加深讀者、聽眾對文章的接受程度。
熟知公文寫作之巧,不等于就能把公文寫好?!耙胗惺粘?,需要下功夫”。要想寫好公文,除需掌握公文寫作要領外,還要從平時做起,從基礎做起,養(yǎng)成“勤讀、多集、善思、調(diào)研、常練”的良好習慣。
其三,關于北國清澗的認識:紅色之城。三年前到的延安及附近等地,那是我第一次到陜北所謂的“黃土高原”,但上一次的形成之旅,卻改變了我以往對延安乃至陜北黃土高原的傳統(tǒng)印象。作為陜西關中人,在沒來延安之前,同樣也認為陜北的黃土高原給人以千溝萬壑、黃土貧瘠的感覺,而今日一行,山川濃郁、天藍氣清的新延安面貌映入眼簾,革命老區(qū)已煥發(fā)出新的姿態(tài)和風采。此次到清澗,算是我第二次到陜北,領略北國風光,感觸依然頗深。清澗縣是中國紅棗之鄉(xiāng),是著名的革命老區(qū),已入選“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(qū)分縣名單”。據(jù)了解,清澗縣的革命舊址也是分布眾多,比如:清澗起義指揮部會議室舊址、黃河紅軍東征渡口、抗大二大隊隊部住址,以及毛澤東主席在清澗雙廟河舊居、袁家溝舊居、徐家溝舊居等。這其中的袁家溝舊居(陜西省清澗縣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溝),1936年2月,毛澤東率領紅軍東征抗日,來到這里,在此寫下了壯麗的《沁園春·雪》。除了以上的紅色教育基地,清澗縣還培育了當代著名作家---路遙,路遙紀念館就位于清澗縣石咀驛鎮(zhèn)王家堡村,是一處弘揚路遙精神、激勵后人奮發(fā)進取的人文教育基地。
由此,前后兩次的陜北之行,讓我充分的感受到了陜北黃土高原這一神圣光榮的革命圣地、濃厚樸實的風土人情以及前景光明的鄉(xiāng)村振興,也使得我對公司致力打造文化產(chǎn)業(yè)、助力地區(qū)興村振興的宏偉事業(yè)深感自豪、倍感自信。
采風活動已圓滿結束,但其開展的意義卻永不消散,對我來說,參加此次活動是一次成長的機會、一個學習的品臺、一種長久的激勵。我定當以此為契機,主動學習、勤于思考,加強溝通、取長補短,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,不斷淬煉寫作本領,做好公司對外宣傳,為促進公司高質(zhì)量發(fā)展增磚添瓦、貢獻力量?。ㄆ吩次幕?nbsp; 樊宇波)